蒋林决定以回家时看到的爬山虎为题材做一幅苏绣,参加“会说话的苏绣”比赛。
回到家后,蒋林将照片拷贝在电脑上,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,终于在晚上完成了底稿的绘制。
原画中那是一面古老的墙上,爬山虎顽强地生长着。它的藤蔓纵横交错,绿叶繁茂,仿佛是大自然赋予这堵古老墙的生命。
阳光斜斜地照射下在那片蓬勃的生机之上,形成了一半光明一半黑暗。未照射到阳光的爬山虎与翠绿的生机相互对比,构成一幅在黑暗中努力向上的爬山虎最终接触到阳光的画面。
蒋林的苏绣底稿正是以这幅爬山虎为题,他将未照射到阳光的地方做了巧妙的修改,将那块阴影融合素描的技法,而接触到阳光的地方采用彩色画。
这样设计以后,原本只是光影的画面因为素描和彩色画的技法产生了强烈的对比,将原来的画面又增加了几分张力,展现了一幅生动而励志的画面。
蒋林选择了爬山虎作为画面的主体,通过对墙体、藤蔓、叶子的精心布局,形成了一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美感。
画面的上方的墙面留有足够的空白,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,又突出了爬山虎的主体地位。同时,底稿的线条流畅,无论是爬山虎的藤蔓还是叶片,都描绘得如同活过来了一般,整幅画充满了动感。
整幅底稿以绿色为主调,通过深浅不一的绿色调来表现爬山虎的层次感。从深绿到浅绿,再到嫩绿,色彩的渐变过渡自然,使得整幅画面看起来和谐而富有活力。
此外,蒋林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对比色,如墙面的灰色、阳光的黄色等,这些色彩的点缀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,也增强了爬山虎的生命力。
除此之外,蒋林没有全凭一张照片就照葫芦画瓢,而是通过视频和照片,又仔细观察了爬山虎的生长习性和形态特征,将其细腻地呈现在底稿之中,再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修改完善。
爬山虎的藤蔓缠绕、叶片的纹理、甚至是微小的刺毛,都被蒋林刻画得入木三分。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,不仅体现了蒋林对苏绣工艺的深刻理解,也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。
整体来看,这幅画作看起来似乎很简单,只是一面墙上的爬山虎和简单的墙面,实则代表了他的心境和许许多多的手工艺人。
他们在没有被关注到的时候,就像生长在阴暗处的爬山虎,就算不被人看到,也在努力地向上延伸。在接触到阳光的时候,他们或许依旧处在黑暗中,也毫无怨言地输送着自己的养分。
似乎,
这就叫做传承。
撇开苏绣不谈,蒋林的这幅底稿不仅仅是一幅视觉上的享受,更是一幅富含哲理的作品。爬山虎顽强的生命力和对阳光的渴望,象征着各个阶层领域的人们,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。
底稿中,爬山虎虽然生长在狭小的空间里,却依然奋力向上,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,无疑给人以深刻的启示。同时,爬山虎的绿色也代表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,它告诉我们,无论环境如何艰难,只要有生命力,就有成长的可能。
一直到深夜,蒋林才将这幅底稿绘制出来,再将底稿印制到绸缎上已经是第二日的事情。
蒋林满意地看着这幅底稿,他取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名字,叫做《生机》。
之前给林秀芬看的那几幅底稿,蒋林自然也很喜欢,但这幅爬山虎相比下来却更能代表他的心境。
能投入创作者感情的作品,比起没有感情的作品,总是有一定的差距,不能用技巧来代替的唯一东西就是感情。
蒋林将那幅《生机》印制在绸缎上,又将绸缎上在绣架。在找颜色的时候同林秀芬一样遇到了颜色不合适的问题,他选择的也是自己进行染丝。
只是与林秀芬不同,蒋林对于这些准备工作,并不反感运用现代的科技来完成。
苏绣丝线的现代染丝工艺,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。
首先,苏绣丝线的选材极为讲究。在传统的苏绣中,绣娘们多使用蚕丝,而现代染丝工艺则进一步拓展了材料的多样性。除了天然蚕丝外,还引入了合成纤维如涤纶、锦纶等,这些新型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,还能满足不同设计需求。
有了现代技术以后,绣娘们根据作品的具体要求,能够挑选的材料更多了,他们会挑选合适的丝线质地,确保其柔软度、光泽度以及耐磨性都符合高标准。
在染色环节同传统染丝也不一样,这是染丝工艺中最具科技含量的部分。现代染丝工艺采用了先进的化学染料和染色技术,使得丝线的颜色更加鲜艳持久。
在染色前,丝线会经过一系列的预处理,包括清洗、去油、烘干等步骤,以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油脂,确保染料能够均匀渗透。然后,根据设计图案的需要,将丝线浸入特制的染料溶液中,利用高温高压的条件使染料充分上色。在这个过程中,科技的应用保证了染色的均匀性和色牢度。
染色完成后,同传统染丝一样,丝线需要经过彻底的清洗和干燥。清洗是为了去除多余的染料和化学助剂,而干燥则是为了恢复丝线的原始状态,使其再次变得柔软光滑。这一步同样依赖于现代洗涤设备和干燥技术,确保丝线的质量不受损害。
在染色过程中,色彩的调配是一门重要的学问。根据设计图案的色彩要求,精确地调配出所需的颜色。这不仅考验绣娘们的审美眼光,也需要对色彩理论有深入的了解。现代科技提供了精确的测量工具和调色系统,使得色彩的调配更加科学化和标准化。
蒋林回国以后就一直在研究色彩调配,他现在做起这些来已经得心应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