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石再次踏入陵水县城时,几乎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。

记忆里那个破败、萧条,街道上污水横流、行人面带菜色的县城,如今竟变了一个样子。

街道虽然依旧是土路,却被夯实得相当平整,两侧挖了浅浅的排水沟,不见了往日的污秽。

他一路走到县衙,沿途所见,无不透着一种崭新的秩序和希望。这种变化,绝非一朝一夕之功,更非寻常庸碌之辈所能做到。他对那位年轻得过分的蒋县令,心中不由得又多了几分敬佩。

县衙后堂,蒋怀安见到风尘仆仆的黎石,笑着起身相迎:“黎石兄弟,一路辛苦。看你气色不错,想必峒中一切安好?”

黎石抱拳回礼:“托蒋大人的福,峒里尚安。只是……今日进城,所见所闻,实在让黎石大开眼界!这才多久不见,陵水县竟已是这般气象,大人治理有方,黎石佩服!”

“黎石兄弟过誉了。”蒋怀安摆摆手,请他坐下,亲自倒了茶,“不过是些修修补补的活计,让大家有口饭吃罢了。今日请你来,是想跟你商议一下,咱们汉黎之间的合作,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?”

黎石精神一振,坐直了身子:“大人有何吩咐,但说无妨。”

“你看,咱们之前那个临时集市规模太小,交易也不够规范。”

“我的想法是,把它升级为一个常设的互市。就在县城和石峒之间,选一个方便的地方,修建固定的摊位、棚子,甚至可以建个简易的货栈。交易的品种也可以大大增加,除了日常所需,药材、山货、皮毛、矿石,只要是能拿出来交易的,都可以。最重要的是,要定下规矩,公平交易!县衙这边会设立专门的度量衡,确保买卖公道,若有纠纷,也由县衙出面调解,绝不偏袒任何一方!”

黎石听得连连点头,这个提议正中他的下怀。一个稳定、公平的交易市场,对闭塞的黎峒来说,意义重大。“大人此议甚好!我石峒愿全力配合!我们山里别的或许不多,但上好的药材、坚实的木料、还有些祖辈传下来的矿石,都可以拿出来交换贵县的盐、铁器、布匹和粮食!如此互通有无,对我们双方都有好处!”

“正是此理!”蒋怀安见他赞同,继续说道,“除了贸易,我还想和石峒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。比如,我们可以派有经验的老农去峒里,教导大家如何更好地耕种水田,如何侍弄红薯、玉米这些高产作物;县里的工匠,也可以去传授一些打铁、木工、烧陶的手艺。反过来,黎族同胞精通狩猎,熟悉山林,辨识草药的本事,也是我们汉人需要学习的。咱们可以互相派遣子弟,互相学习,取长补短,你看如何?”

黎石眼中异彩连连,蒋怀安提出的这种平等的技术交流,是他从未想过的。“大人…您是说…让我们黎人也学汉人的手艺?还愿意学我们山里的本事?”

“为何不愿?”蒋怀安反问,“知识和技艺,本就不分汉黎。谁掌握了,谁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。难道黎族兄弟不想用上更锋利的砍刀,更耐用的农具吗?我们汉人,也想知道哪些草药能治病,如何在山林里更好地生存。”

黎石沉默了片刻,重重地点了点头:“大人高义!黎石代族人谢过大人!”

蒋怀安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更加郑重:“还有一件事,更为重要。我听县里的老人说,陵水周边的几座大山里,似乎蕴藏着不少铁矿石,甚至还有铜矿?”

黎石心中一动,点了点头:“确有此事。只是那些矿脉深藏山中,开采不易,我们黎人祖辈也只是偶尔捡拾些露天的矿石自用。”

“这就对了!”蒋怀安身体微微前倾,“黎石兄弟,这些矿产,埋在山里是死物,若是能开采出来,炼成铁器、铜器,那就是能改变我们所有人生活的宝贝!铁可以打制农具、兵器,铜可以铸造器皿、钱币。我的想法是,由县衙出技术、出部分工具,石峒出熟悉地形、能吃苦耐劳的人手,我们共同勘探、开采这些矿藏!所得收益,我们按事先商议好的比例分成,绝不让黎族兄弟吃亏!你看如何?”

共同开发矿产!这又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提议。黎石深知矿产的价值,但此事干系重大,涉及到祖辈生活的土地,他不敢擅自做主:“此事……事关重大,黎石需要回去禀报峒主和族老们商议,才能给大人答复。”

“理当如此。”蒋怀安表示理解,“此事不急,你们可以仔细商议。”他顿了顿,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,“对了,为了表示我们汉黎一家的诚意,也为了让黎族的孩子们多一条出路,我打算在县城里,专门为黎族子弟开办一个学堂。不收学费,还管一顿午饭。主要教他们识汉字、学算术,也学一些基础的格物知识。等他们学有所成,将来无论是回峒里帮忙,还是留在县城做事,都有了更好的基础。”

这番话,如同暖流一般涌入黎石的心田。他猛地站起身,激动地看着蒋怀安,嘴唇微微颤抖:“大人…您…您说的是真的?真的肯让我们的孩子来县城读书?还…还管饭?”这不仅仅是读书识字,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尊重,一种真正将黎人视作平等伙伴的姿态!

“自然是真的。”蒋怀安语气平和,“我希望将来,陵水不再分什么汉人黎人,大家都是陵水人,都是一家人。”

黎石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,深深一揖到底:“大人高恩!黎石替所有黎族孩童,谢过大人!”

最后,蒋怀安又提到了安全问题:“黎石兄弟,你也看到了,如今世道不太平,外面流寇、海盗时有听闻。单靠县衙这点兵力,守护偌大一个陵水,颇为吃力。我的想法是,我们汉黎两族,可以联合组建一支乡勇队伍。由汉人和黎族青壮共同组成,平时耕作、生产,农闲时集中训练。一旦有外敌入侵或者匪患滋扰,便立刻集结起来,共同保卫我们的家园。这样,大家都能安心过日子。”

联合组建乡勇?黎石眼前一亮。黎族本就民风彪悍,擅长山地作战,若是能与县衙的兵力结合,统一训练,统一号令,那陵水的防御力量无疑将大大增强。这对他和他的族人来说,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。“大人此议,黎石觉得可行!只是具体如何组建,如何训练,还需细细商议。”

送走黎石后,蒋怀安知道,合作的框架已经搭起,但要真正落实,还需要时间,特别是要打消黎峒内部一些人的疑虑。

果然,几天后,黎石再次找到蒋怀安,面带难色:“大人,互市、学堂之事,峒主和大部分族人都很赞同。只是……共同开矿和组建乡勇这两件事,族里的一些老人家……还是有些顾虑。”

“哦?他们担心什么?”蒋怀安问道。

黎石叹了口气:“老人家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,对外人本就有些戒心。他们担心,一旦让汉人进了山开了矿,会惊扰了山神祖灵,破坏了风水。也怕……怕官府只是利用我们,等矿开出来了,好处都被汉人占了去,我们黎人还是什么都得不到,反而惹了一身麻烦。至于组建乡勇,他们是怕兵权被官府控制,将来万一……反而成了对付我们黎人的刀子。”这些担忧,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过去无数次被欺骗、被压榨留下的深刻烙印。

蒋怀安沉默片刻,理解地点了点头:“老人家们的顾虑,我明白。这样吧,黎石兄弟,你回去告诉峒主和族老们。开矿之事,我们可以先小范围试探,找一处离峒寨不远、影响最小的矿点,由我们提供工具和技术指导,让黎族兄弟自己动手开采,看看效果如何,收益如何分配,一切都摆在明面上。至于乡勇,我们可以先从联合巡逻、共同防御附近的山贼土匪开始,武器装备可以由县衙提供一部分,但日常管理,可以由汉黎双方共同推举的头领负责,互相监督。让他们先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我们的诚意。”

黎石听完,觉得蒋怀安的提议非常务实,也考虑到了族人的顾虑,心中有了底气:“好!我这就回去,再跟峒主和族老们好好说说!我相信,只要我们拿出诚意,他们会明白大人的苦心的。”

接下来的日子里,黎石在石峒内部开始了艰难的游说。他将蒋怀安的所作所为——公审贪官、改革盐场、以工代赈、开办黎族学堂——一件件细细说给族人听,又将蒋怀安提出的合作方案,特别是那些充分照顾到黎族利益和顾虑的细节,反复解释。他强调,如今世道变了,固守大山已经无法保证安全和温饱,只有与真心愿意平等相待的汉人官府合作,才能为族人争得一条更好的出路。

石峒峒主是个深明大义的老者,他亲眼见证了陵水县的变化,也感受到了蒋怀安与其他汉官的不同。在黎石的反复劝说和大部分青壮年的支持下,那些原本持怀疑态度的族老们,态度也渐渐松动了。

终于,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,石峒峒主亲自带着黎石和几位族老来到了陵水县衙。双方经过一番友好而坦诚的磋商,最终就建立常设互市、互派子弟学习技艺、小规模试探性合作开矿、以及组建一支由汉黎双方共同管理的巡防乡勇等事宜,达成了一致意见,并郑重地签订了一份用汉文和黎族符号共同书写的合作盟约。

虽然只是初步的联盟,但这份盟约的签订,标志着陵水县的汉黎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。